2014年04月23日 星期三 壬辰年三月二十四
四、导尿技术
(一)工作目标
遵医嘱为患者导尿,患者能够知晓导尿的目的,能够配合。
(二)工作规范要点
1.遵循查对制度,符合无菌技术、标准预防原则。
2.告知患者/家属留置尿管的目的、注意事项,取得患者的配合。
3.评估患者的年龄、性别、病情、导尿目的、合作程度、膀胱充盈度、局部皮肤等。根据评估结果,选择合适的导尿管。
4.导尿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,避免污染,保护患者隐私。
5.为男性患者插尿管时,遇有阻力,特别是尿管经尿道内口、膜部、尿道外口的狭窄部、耻骨联合下方和前下方处的弯曲部时,嘱患者缓慢深呼吸,慢慢插入尿管。
6.插入导尿管后注入10-1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,轻拉尿管以证实尿管固定稳妥。
7.尿潴留患者一次导出尿量不超过1000毫升,以防出现虚脱和血尿。
8.指导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保证充足液体入量,预防发生感染和结石。
9.嘱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防止尿管打折、弯曲、受压、脱出等情况发生,保持通畅。
10.嘱患者保持尿袋高度低于耻骨联合水平,防止逆行感染。
11.指导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及骨盆底肌的锻炼,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。患者留置尿管期间,尿管要定时夹闭。
(三)结果标准
1.患者/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,对操作满意。
2.操作规范、安全,未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。
3.尿管与尿袋连接紧密,引流通畅,固定稳妥。
五、胃肠减压技术
(一)工作目标
遵医嘱为患者置胃管,患者能够了解有关知识并配合。
(二)工作规范要点
1.遵循查对制度,符合无菌技术、标准预防原则。
2.告知患者/家属留置胃管的目的、注意事项,取得患者的配合。
3.评估患者病情、意识状态、合作程度、患者鼻腔、有无分泌物阻塞、是否通畅,以及患者有无消化道狭窄或食道静脉曲张等,患者是否有以往插管的经验。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胃管。
4.准确测量胃管插入的长度。
⑴由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的距离。
⑵前发际到剑突的距离(成人45-55厘米,儿童14-18厘米)。
5.插管过程中指导患者配合技巧,安全顺利地插入胃管。
6.昏迷患者应先将头向后仰,插至咽喉部(约15厘米),再用一手托起头部,使下颌靠近胸骨柄,插至需要的长度。如插入不畅,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腔中。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呛咳、呼吸困难、紫绀等情况,表示误入气管,应立即拔出,休息片刻后重插。
7.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。
8.调整减压装置,将胃管与负压装置连接,妥善固定于床旁。
9.告知患者留置胃肠减压管期间禁止饮水和进食,保持口腔清洁。
10.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置,防止变换体位时加重对咽部的刺激,以及胃管受压、脱出影响减压效果。
11.观察引流物的颜色、性质、量,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。
12.留置胃管期间应当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。
13.胃肠减压期间,注意观察患者水电解质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。
14.及时发现并积极预防和处理与引流管相关的问题。
(三)结果标准
1.患者/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,对服务满意。
2.护士操作过程规范、准确、动作轻巧,患者配合。
3.确保胃管于胃内,固定稳妥,保持有效胃肠减压。
六、灌肠技术
(一)工作目标
遵医嘱准确、安全地为患者灌肠;清洁肠道,解除便秘及肠胀气;降温;为诊断性检查及手术做准备。
(二)工作规范要点
1.评估患者的年龄、意识,有无烦躁、焦虑、及配合程度,有无灌肠禁忌症, 对急腹症、妊娠早期、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止灌肠;肝性脑病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;伤寒患者灌肠量不能超过500毫升,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厘米。
2.告知患者及家属灌肠的目的及注意事项,指导患者配合。
3.核对医嘱,做好准备,保证灌肠溶液的浓度、剂量、温度适宜。
4.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,注意保暖,保护患者隐私。
5.按照要求置入肛管,置入合适长度后固定肛管,使灌肠溶液缓慢流入并观察患者反应。
6.灌肠完毕,嘱患者平卧,保持10-20分钟后再排便并观察大便性状。
7.灌肠过程中,患者有便意,指导患者做深呼吸,同时适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,减慢流速。嘱患者尽量坚持到有强烈的便意感。
8.指导患者,如有心慌、气促等不适症状,立即平卧,避免发生意外。
9.对患者进行降温灌肠时,灌肠后保留30分钟后再排便,排便后30分钟测体温。
10.清洁灌肠应反复多次,首先用肥皂水,再用生理盐水,直至排出液澄清、无粪便为止。
11.操作结束后,做好肛周清洁,整理床单位。
12.观察排出大便的量、颜色、性质及排便次数。
(三)结果标准
1.患者/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,对服务满意。
2.护士操作过程规范、准确。
3.患者排空大便及肠道内积气,无并发症发生。
七、氧气吸入技术
(一)工作目标
遵医嘱给予患者氧气治疗,改善患者缺氧状态,确保用氧安全。
(二)工作规范要点
1.评估患者病情、呼吸状态、缺氧程度、鼻腔情况。
2.告知患者安全用氧的重要性,做好四防,即防震、防火、防热、防油。告知患者不能自行调节氧流量。
3.根据评估结果,选择合适的氧疗方法。
⑴鼻导管或鼻塞:适用于低流量吸氧、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。
⑵面罩:
①普通面罩:适用于高流量吸氧,无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。
②储氧面罩:可以提供较高的吸氧浓度。
③Venturi(文丘里)面罩:可以提供控制性氧治疗。
⑶氧气帐或头罩:主要适用于儿童。
4.遵医嘱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。
5.使用氧气时,应先调节氧流量后应用。停用氧气时,应先拔出导管,再关闭氧气开关。
6.密切观察患者氧气治疗的效果。
7.严格遵守操作规程,注意用氧安全。
(三)结果标准
1.患者/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,对服务满意。
2.患者的缺氧症状得到改善。